
团队心语:守教育初心,担时代使命,做有温度的研究。
基础教育均衡创新团队由7位长期深耕基础教育与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博士生导师组成,秉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教育均衡、引领智能变革”的理念,致力于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模式创新。团队成员学科背景互补,既有在教育政策与治理研究方面建树卓著的专家,也有在教育信息化、虚拟现实应用和科学教育研究方面成果突出的学者。他们用脚步丈量乡村,以科技连接希望,努力破解城乡教育差距与数字化转型难题,探索服务国家战略的研究与育人新路径。
团队开创“田野研究+数字赋能”的双维路径,提出“互联网+在地化”整体方案,覆盖全国9省(市)40余个县、1000余个教学点,惠及26万余名学生,形成了“咸安模式”“崇阳模式”等区域创新样本,成果获《人民日报》专题报道。近年来,团队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3项,出版专著(含教材)12部,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8项,提交政策建议60余份。团队还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佐治亚大学、埃默里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等保持学术互动,支持研究生赴日本、捷克、韩国、泰国、香港、澳门等地参加学术会议与交流,向世界分享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团队坚持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力,形成了鲜明的育人特色。左明章教授长期带领研究生深入一线,围绕教育精准扶贫、教联体建设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发展,指导学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王继新教授常年奔走在四川凉山、吉林长白等地,鼓励学生在田野实践中体悟教育公平与社会责任,被誉为“田埂上的教授”。郑旭东与付卫东教授带领学生围绕科学教育改革、“双减”政策和校园治理等主题开展行动研究和大规模调研,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政策分析能力。罗恒、杨玉芹教授注重实验与实证研究,指导学生在虚拟现实教育、协作学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等领域开展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提升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李文昊教授在课程与教师培训中,将“教育技术赋能教育公平”等议题融入课堂,鼓励学生深入基层教育实践。近三年来,团队研究生20余人次获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论文奖、优秀毕业生等奖项,多名毕业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慕尼黑大学、埃默里大学、雪城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和联合培养。团队导师群体协同育人、各展所长,在学术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心呵护,用责任与热忱点亮了学生的学术道路与人生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