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师心语: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朱成周,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德国洪堡学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等。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随后分别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8 年入职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主要从事分析化学的研究工作。
朱成周教授主持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原子尺度界面分析化学研究,在原子尺度材料的仿生设计、构效关系探讨以及小分子生物传感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成果,至今在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Chem, PNAS, JACS, Adv. Mater., Nat. Commun.和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总引近39000次,H指数为99,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前2%顶尖学者名单。担任期刊Front. Bioeng. Biotechnol.和Adv. Agrochem副主编,Anal. Chim. Acta和Biosensors等期刊编委。同时担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生物传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酶分会第二届委员,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等职务。以第一完成人荣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二等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编修订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第五版)系列教材。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导师育人主责,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全过程培养;着力营造以人为本、协作共进的创新团队文化,深度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与潜能。引导研究生树立清晰的自我认知与发展目标,胸怀远大理想,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科研主观能动性与内生驱动力。鼓励研究生勇攀学术高峰,以“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在科研中下“真”功夫、“细”功夫,打造一流的学术成果。加强多维度学术交流与团队协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近5年课题组共有2名研究生获得校长奖学金,1名研究生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15名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名硕士生通过CSC国家公派赴海外深造,8 名研究生获得级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多名学生在学校以及学院各类学术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他本人也是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核心成员,曾获华中师范大学 “十佳青年”、“优秀共产党员”、华中师范大学“三育人”标兵和华中师范大学“精诚奖励基金”等奖励和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