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师心语:以师者担当厚植科学报国情怀、以实践创新锻造科研硬本领。
罗金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计划(HFSP)学者。兼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翼手目专家组成员、国际动物学会生物声学专家组成员、中国声学学会生物声学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理事、湖北省生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动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长期围绕“蝙蝠如何应对声干扰”这一科学问题,采用行为学、神经生物学和数学建模等多学科手段,从行为策略、神经机制和生态启示三个层次开展研究。
罗金红教授主持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职业发展奖”项目(30万美元)、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2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3项)、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子课题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在PNAS(3篇)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7篇,参编科普书籍2部,开展科普讲座10余场。获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诺达思”动物行为学研究杰出贡献奖、华中师范大学“十佳青年”、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奖”等荣誉。
罗金红老师以德立身、以爱育人,秉承“以师者担当厚植科学报国情怀、以实践创新锻造科研硬本领、以科教融合深化创新育人实践”的育人理念,从学生需求出发,坚持全程参与科研各环节,通过每周文献沙龙和定期课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研自主性,鼓励学生在科研中追寻自我价值,不做“工具人”。他始终践行“遇到困难来找我,我都在”的承诺,成为学生科研路上的坚强后盾。他注重分类培养,为基础教育方向学生设计适宜课题,让科研思维服务教学;为深造学生设置挑战性课题,助力攀登科学高峰。硕士毕业生汪慧敏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PNAS发表论文后毅然选择投身基础教育,正是其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他推行“打开门做科研”,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参与学术交流,要求攻读学位阶段硕士生至少参加2-3次国内会议、博士至少参加1次国际会议。2024年他带领3名博士生赴德国参会,让学生在国际舞台建立自信。他倡导工作生活平衡,推行周末互不打扰制度,定期组织排球、春游等团建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生活与科研的平衡之道。罗金红老师治学严谨,循循善诱,在其悉心指导下,研究生培养成果斐然: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NAS、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Biological Conservation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4人荣获国家奖学金,多人获得校优秀学位论文、优博培育项目及教育创新资助项目等多项荣誉与支持。
